开会可以说是在一个技术团队的日常中最常见的活动之一,在我从业十年的经历中,大大小小的会议开了没有一千也有八百,尤其是在管理团队的那段日子,更是几乎每天都在开会。
在频繁的的会议中我发现,会议的效率能够准确地体现一个团队的管理水平。
千万不要小看一次小小的会议,它考验了会议发起者的组织能力、管理能力、执行能力,以及参与者的沟通能力、表达能力,还要建立起对会议内容的记录、跟踪与回溯机制等等。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些,那么这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等于是白开了。
会议都是有成本的。我们假设有一个20人的研发团队,企业每个月平均为每个人支出1W块的人力成本,那么粗略估算一下,每次组织会议,每个小时要付出的人力成本就是1000多块。除非某些十分特(qi)别(pa)的团队,将开会作为团队建设的一个活动,否则为了团队的高效运行,有必要提高开会的效率了。
我曾参加过很多效率低下、让人昏昏欲睡的会议,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问题:
(1) 会议目标不明确
在频繁的的会议中我发现,会议的效率能够准确地体现一个团队的管理水平。
千万不要小看一次小小的会议,它考验了会议发起者的组织能力、管理能力、执行能力,以及参与者的沟通能力、表达能力,还要建立起对会议内容的记录、跟踪与回溯机制等等。如果没有体会到这些,那么这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也就等于是白开了。
会议都是有成本的。我们假设有一个20人的研发团队,企业每个月平均为每个人支出1W块的人力成本,那么粗略估算一下,每次组织会议,每个小时要付出的人力成本就是1000多块。除非某些十分特(qi)别(pa)的团队,将开会作为团队建设的一个活动,否则为了团队的高效运行,有必要提高开会的效率了。
我曾参加过很多效率低下、让人昏昏欲睡的会议,总结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问题:
(1) 会议目标不明确
组织会议的人可能自己都不能很准确地描述出此次会议的主题,甚至有的时候只是为了开会而开会,这种现象最常出现在各种例会中。
(2) 会议级别不清晰
(2) 会议级别不清晰
组织会议的人不清楚会议的级别,很多领导特别喜欢组织大会,每次会议都拉很多不相关的人到会议室,美其名曰让整个团队都清楚彼此在做什么。事实上组织会议是要分级别的,就好比产品经理通常情况下并不关心研发的模块内部设计、研发人员通常也并不需要关心供应链发生的状况,把不相关的人拉到会议室的结果就是白白浪费了这个人力,仅此而已。
(3) 会议发言太发散
(3) 会议发言太发散
有些会议在一开始的时候是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的,但是在大家的讨论过程中,可能由某个发言人从A主题联想到了B主题,又有人从B主题联想到C主题,最后导致离题万里,会议上倒是讨论的热火朝天,但主要问题根本没解决,或者大部分时间根本没有去解决主要问题。
(4) 会议缺少记录
(4) 会议缺少记录
很多会议中大家凑在一起畅所欲言,但聊完了就完事儿了,过了一段时间谁也不记得当时开会的内容,或者记忆出现偏差,例如张三说,“那次会议确定了结论A”,李四说“我怎么记得当时确定的是结论B?”。
(5) 会议结论缺少跟踪
(5) 会议结论缺少跟踪
有些会议组织的挺好,会议也挺高效,甚至还做了记录,但记录完了之后一归档就完事儿了,没人管了,下次会议也没有追踪回溯,结果过了一段时间,管理者忽然想起某个问题,问大家“上次会议讨论的事儿后来怎么样了?”发现根本还挂在那里无人问津。(注:很多时候管理者把这类问题归罪于团队的责任感,但我更倾向于这是机制问题,关于责任感与团队制度的问题改天再开新帖子讨论,这里就不深入了)。
(6) 会议时间太长
(6) 会议时间太长
我开过最长的一个会议是从早晨一直开到日落西山,而事实上那一天我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开小差。我在知乎上看到,有研究表明成人的注意力仅仅能高度集中20分钟左右,所以除非十分必要,否则长时间的会议就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。
(7) 领导风格过于强势
(7) 领导风格过于强势
很多讨论性质的会议,本来会议的主旨是希望大家各抒己见、集思广益,但由于参与会议的领导风格强势,最终变成了领导的个人秀,其他人也只有干瞪眼听着的份儿。
说了这么多,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升开会的效率呢?
(1) 制作会议计划
所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。可是很多人一听到制作计划可能就要头疼了,但我说的这个会议计划并不一定以文档的形式体现,可以是一份文档,一封邮件,或者一个群发的短信等等,但要确定将要组织的会议的若干要素,包含:时间、地点、主题范围、时间长度、组织者、主持人、参加者、记录员。
另外,如果是较为复杂的论题,建议附带说明文字,并注明大家要提前阅读和思考;
(1) 制作会议计划
所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。可是很多人一听到制作计划可能就要头疼了,但我说的这个会议计划并不一定以文档的形式体现,可以是一份文档,一封邮件,或者一个群发的短信等等,但要确定将要组织的会议的若干要素,包含:时间、地点、主题范围、时间长度、组织者、主持人、参加者、记录员。
另外,如果是较为复杂的论题,建议附带说明文字,并注明大家要提前阅读和思考;
(2) 为会议规定级别
我曾在团队中大力推广敏捷开发,也曾为团队编写过符合CMMI标准的会议指南,在我看来为会议划分出级别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,不同岗位的角色思考不同的事情,所谓屁股决定脑袋,但未必一定要编写一本厚厚的指南出来,对于一个三五十人的小型团队,会议从组织结构上来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:公司级、部门级和团队级,从人数上来可也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:大型、中型和小型(人数可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决定)。有了者两个层次三个级别的划分我们就能够得到一张九宫格:
我曾在团队中大力推广敏捷开发,也曾为团队编写过符合CMMI标准的会议指南,在我看来为会议划分出级别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,不同岗位的角色思考不同的事情,所谓屁股决定脑袋,但未必一定要编写一本厚厚的指南出来,对于一个三五十人的小型团队,会议从组织结构上来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:公司级、部门级和团队级,从人数上来可也可以划分为三个级别:大型、中型和小型(人数可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决定)。有了者两个层次三个级别的划分我们就能够得到一张九宫格:
只要预先为每种分类指定参与规则,我们就很容易得到任何一次会议的组织规范。
(3) 为会议指定一个主持人
这个会议的主持人在团队中需要有一定权威,并且对于会议上即将讨论的议题有深刻的理解,必要时还可以充当评审专家的角色进行总结,会议主持人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控制与会者发言的时间、范围,当与本次会议议题发生偏离时,及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也要及时制止,但可以记录在案,等此次会结束后再组织相关人力讨论(注:发散性的头脑风暴会议除外)。
总的来说,主持人就是会议节奏的掌控者,可以由负责人充当也可以由会议的组织者单人,整个会议的议题讨论顺序、发言顺序、发言时间、总结陈词、会议长度等等均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,以达到最初设定的会议目标。
(4) 会议记录形成标准
科学证明人都是有遗忘曲线的,这跟人脑的存储机制有关,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”。
根据CMMI的要求,一个好的团队必然是可回溯的,所以团队的活动是需要归档的,对于小型团队,我并不赞成完全照搬CMMI的全套标准,但其中一些关键节点还是值得参考的,就比如对于会议内容的管理,我们并不需要对每个人说了什么进行完整的记录,但对于会议讨论的结论以及在讨论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记录在案,套用一个CMMI中的名词儿,这些都是会议活动产生的“成果物”。
而且会议记录要需要在后续的活动中进行跟踪(注:这又涉及到问题的管理机制,改天有时间再开别的帖子讲述)。
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,对于哪些过于强势的领导参与的会议,个人风格这种东西很难改变,所以团队的管理有民主制和集中制,会议也有传达式和讨论式。谈不上哪个更好,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优势,真的没有必要逼着大家表演什么公平讨论,直接传达精神大家也未必会有什么意见,这样效率反而更高一些。
当然,有句老话说的好“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”,虽然上面介绍了一些方法,但最终的目的是要高效地开会,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要灵活使用,否则良法也会变成有害之法。